石油石化节能与计量

技术应用

  • 同井注采井井口含水率优化调整分析

    周新喆;张蕾蕾;刘金堂;何志国;张怀钰;

    为解决大庆油田同井注采工业性试验区块投产后整体区块、部分单井未在最佳含水范围内生产,未能达到预期效果这一问题,通过可调节有效冲程抽油泵调整、管柱检测装置回流调整的方法对比,制定同井注采井井口含水率优化调整方案。某工业性试验区44口井中有32口井需要含水率优化,优化后产油增加5.4%,单井产液降幅43.1%,含水率下降5.97个百分点,实现了整体区块内调整采出液量和注水量之比,使油田在全开发生命周期内都在最佳含水范围内生产,提高了油田开发效果。

    2025年06期 v.15;No.172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5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压气站工艺空冷器余热回收方案设计及效能评价

    王志寰;杨丽茹;赵兵;陈振;陈能鹏;

    针对压气站工艺空冷器受夏季极端高温天气影响,已达冷却极限,不能满足工作站的输气要求,开展了工艺空冷器方案设计与余热回收的研究。首先,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空冷器架构强度与优化前后翅片管的散热性能进行分析与改进,结果表明空冷器工作时其屈服强度远大于所承受应力,为此,对翅片管结构参数优化改善了空冷器换热性能。其次,为实现压气站能源的高效利用和节约成本,对压气站工艺空冷器提出热泵发电和有机朗肯循环(ORC)发电两套回收策略。热泵发电方案的年发电量和ORC年发电量分别为918.34×10~4 kWh和1 134.41×10~4 kWh,热泵发电方案的年收益和ORC年收益分别为199万元和265万元,ORC发电年收益比热泵发电收益高约49%。最终选定长期经济效益显著的ORC系统补偿工业用电,1.1年即可回收改造成本。该方案具有良好的工程应用价值,同时也为其他压气站余热回收处理的实践起到良好的示范效应。

    2025年06期 v.15;No.172 6-1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9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油田站场余热利用方案技术研究

    代云龙;

    油田站场中的大部分余热资源被忽略,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基于上述问题,在分析典型站场工艺流程的基础上,对三个站场分别进行了水源井余热利用、采出水余热利用和烟气余热利用,通过数据核算、关键参数分析和经济效果评价,形成了适用于不同工况条件的余热利用技术序列。结果显示:对于水源井出水温度较高的A站场,可对水源井余热进行回收,可停运原加热炉和冷却塔,减少燃料气用量1 000 m3/d;对于采出水量丰富的B站场,可对采出水余热进行回收,可减少LNG购入量为10.37 t/d;对于距离透平电站较近的C站场,可对烟气余热进行回收,可减少LNG购入量为1.12 t/d。从投资回收期上分析,水源热泵工艺最优,其次为有机朗肯循环工艺,热水直接换热工艺的效果最差。研究结果可为同类油气站场的节能和碳减排提供实际参考。

    2025年06期 v.15;No.172 1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0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高频高压脉冲技术在原油破乳处理上的应用

    张鹏;

    随着采出液乳化程度的加剧,常规脱水方法无法满足原油破乳要求,存在工艺流程长、运行能耗高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利用室内实验装置构建了高频高压脉冲破乳装置,分析了非电场参数对原油乳状液流变性的影响,分析了电场参数对脱水率的影响,并基于室内实验结果对现场应用进行了指导。结果显示,当电压幅值为6 kV、电场频率为2 000 Hz、占空比为70%、电压波形为矩形时,脱水效果最佳,脱水率可达到97.2%;在现场应用高频脉冲原油脱水装置后,单位运行能耗有所下降,吨液耗电量减少0.13 kWh,吨液耗气量减少1.07 m3,节能效果明显。研究结果可为同类站场的脱水处理提供实际参考。

    2025年06期 v.15;No.172 18-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7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基于集肤效应的油田输油管线电加热技术研究

    郭晓飞;

    针对油田输油管线在低温环境下易凝结的难题,提出基于集肤效应的电加热技术方案,通过理论建模与实验验证,系统探究了频率、电流、材料特性对加热性能的影响机制。实验结果表明:碳钢管在频率1 kHz、电流100 A时综合性能最优,升温时间18 min,稳态功率5.6 kW,温度均匀性±2.0℃,其核心在于透入深度与管壁厚度的合理匹配,使热量集中于表层;不锈钢管线因导电率仅为碳钢的31%,需提升电流至150 A以实现等效加热,但耐腐蚀特性使其在海底或高含硫环境下的年维护成本较低;对比实验显示,集肤效应技术较传统电阻加热节能37.6%,控温精度提升62.5%,且通过动态参数调节策略,年运行成本降低至10.2万元/km,较传统电阻加热节省7.1万元/km,结合设备投资差额,投资回收期为3.57年。研究结果为不同场景下的管线加热提供了高效、安全且经济的解决方案。

    2025年06期 v.15;No.172 24-27+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0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三采增注措施技术与适应性研究

    谢滨;

    随着化学驱规模不断扩大,化学剂注入体积的增加,出现注入压力上升、完不成配注等问题,造成注入能力的下降,影响油层开发效果。近些年来,为持续改善油层的吸水能力,注入井措施改造需求逐步上升,作业费用大幅增加。通过对注入井欠注特征的分析,开展注入井气举、表活剂增注、压裂等技术的效果评价研究,明确应用时机及适用措施,减少持续高压注水的能耗及重复作业,实现降本增效的目的。该成果在萨中开发区三采区块实施应用,节省重复作业费用2 240万元,节省电费72.78万元,可有效指导未来投注剂区块的措施适用性,对化学驱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6期 v.15;No.172 2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9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油田采出水余热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王宇喆;

    为实现双碳目标,油田采出水余热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大庆油田的采出水余热资源丰富,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通过热泵技术提取采出水中的余热,可有效替代传统燃气加热炉,实现节能减排。电动压缩式热泵与污水直进技术具有高效、低运行成本和显著的碳减排效果。在实际应用中,与替代的传统加热炉方式相比,实现年节气量230×104m3,年综合能耗减少70.15 GJ,年节约标准煤2 419.2 t,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环境效益,为石油行业的热泵技术推广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2025年06期 v.15;No.172 3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9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管理实践

  • 新型气液分离式特低产液井油流量仪在油田中的应用

    张译文;

    为了增强集流伞的耐磨性,克服低产液测试、涡轮流量计砂卡的难题,以高性能涤纶防水伞布代替普通防水伞布、基于阵列传感器技术测量油流量的新型气液分离式特低产液井油流量仪,采用热式流量计解决涡轮流量计砂卡和低产液测试难题。通过分析测试数据,给出了定性或定量的分析结果。新型气液分离式特低产液井油流量仪适用于总产液量小于10 m3/d、产油量小于5 m3/d偏心抽油机井,油流量最低限可达到0.01 m3/d,产液量可达到0.2 m3/d。新型气液分离式特低产液井油流量测井仪油流量、产液测量下限低,该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将推动我国低渗透油气藏开发效率提升30%以上。

    2025年06期 v.15;No.172 3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1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提高油井数字化数据准确性技术研究与应用

    杨晨;

    当前油田高质量发展已经步入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的新阶段,某采油厂自2018年开展机采井数字化建设,数字化设备覆盖率达到100%,可实现电流、电压、耗电量、示功图等多种数据的采集。为提高数据准确性,对现场数据进行分析治理,通过整改后对比试验,油井数字化数据的准确性可以达到95%,能够满足生产需求,切实减少员工工作量。通过整合各项数字化资源,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生产业务自动化控制和智能化管理,实现数智化采油厂业务一体化协同,解决了生产运行参数智能调控的问题,年节电量96.6×104kWh,创效益68.21万元,为油田数智化发展提供核心保障。

    2025年06期 v.15;No.172 4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5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基于太阳能光热转换的站场加热系统设计和应用

    孙蕾;

    传统原油加热系统采用燃料提供所需热量,不仅能耗较大,且会引发环境污染和碳排放。为实现油田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基于站场区域热负荷特性分析结果,设计了一种太阳能光热转换系统用于原油加热,通过HYSYS软件对加热过程进行了热力学模拟,从系统热效率、系统?效率、设备?损等方面分析了系统能效水平,最后结合站场热负荷和太阳能利用情况,对节能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当压缩机出口压力为160 kPa时,设置预热器时的系统热效率为87.7%,系统?效率为69.5%,余热回收率为73.1%,系统运行效果较优;加设预热器与不加设预热器相比,可以显著提高系统性能;7月和8月应用太阳能光热转换系统可以满足原油加热的需求,其余月份仍需常规燃气加热炉补充热量,每月可节约燃料气38 001~66 310 m3。

    2025年06期 v.15;No.172 48-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2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超临界CO2压缩工艺能耗分析与研究

    石健;

    在油田实施CCUS工程是实现碳减排的重要手段,管输前的压缩工艺直接影响着运行能耗和投资费用。为优选更为节能的压缩工艺,在梳理油田碳捕集方式和CO2物性的基础上,确定了使用伴生气脱酸再生塔的塔顶作为气源的可行性,提出了四级压缩工艺(流程一)和四级压缩加泵工艺(流程二),基于能耗分析和?分析确定了流程的薄弱环节,对压缩工艺进行了换热网络优化(流程三),最后从经济性的角度分析不同流程的差异性。结果显示:流程一和流程二的单位能耗分别为0.251 kWh/kg、0.217 kWh/kg;流程一中出口冷凝器的?效率最低为18.06%,流程二中出口加热器的?效率最低为19.60%;流程三将预冷器替换为气液换热器,充分利用站内LNG气化中释放的冷能为压缩机级间的气体预冷,流程三的单位能耗为0.072 kWh/kg,系统?效率为78.95%;流程三较流程一和流程二相比,总费用分别节约了21.11%和17.09%。

    2025年06期 v.15;No.172 5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5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无溶剂减阻管道内涂层的制备与应用效果评价

    汪岩;

    为解决无溶剂减阻内涂层黏度较高、抗弯曲能力差、施工不便等问题,减少管道输送过程中的摩阻损失,降低管输能耗,从涂层改性和改进涂装工艺入手,对树脂类型、树脂添加量、固化剂类型等进行了筛选和评价,将喷砂除锈工艺和风送挤涂工艺从单向作业调整为依次双向作业,同时结合内窥镜检查焊缝和涂层质量,最后结合理论计算和实际应用,计算沿程摩阻损失和管输压降,确定减阻效果。结果表明,选择质量分数为35%的LER850树脂作为主体树脂,搭配质量分数5%的碳氢石油树脂,同时添加改性酚醛胺固化剂,可达到较好的性能效果;实际管道的减阻率维持15.5%~37.5%,日节电量60~179 kWh,日节约电费36元~107.4元,节能效果明显。

    2025年06期 v.15;No.172 5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1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联合站数字化推进探索与实践

    杨程;

    针对传统能源行业中老油田联合站数字化转型的问题,采用了构建“多岗合并,集中监控”创新模式的方法,针对节点工艺不完善,实施了污水过滤罐排污调整、采油矿老化油集中处理、脱水站容器系统收油3项优化工艺技术。在工艺上借助流体动力学原理实现多台并联设备进出液匀流控制,并引入自动化连锁控制技术;管理上深度融合工业化与数字化,运用“10秒看屏法”“三定法”“应急管理办法”等策略。结合某老油田数字化转型试点的典型联合站进行分析,A联合站成功实现岗位精简,减员47.7%,同时大幅提升生产安全性与效率,达到减员、增安、提效目标,为传统联合站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范例与理论参考,对推动能源行业数字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6期 v.15;No.172 6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2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标准研究

  • 多相流冲蚀磨损对流量计计量结果的影响

    蔡月生;

    受固体颗粒冲蚀磨损的影响,流量计过流壁面会发生壁厚减薄现象,直接影响计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公平性。针对上述问题,对文丘里管流量计内的流场特性进行了分析,确定了不同工况下的最大冲蚀位置和磨损深度,定量分析了磨损深度对计量结果准确度的影响,最后对现场流量计进行结果修正。结果显示,模拟条件下,固液工况下的磨损区域位于收缩段,固液气工况下的磨损区域位于收缩段和喉部;当磨损深度为1 mm时,收缩段在固液气工况下的流量偏差为3.29%,测量值大于真实值,喉部在固液气工况下的流量偏差为6.39%,测量值小于真实值;修正后,现场流量计与核查流量计计量结果的相对误差范围[-0.87%,0.32%],基本满足计量标准要求。

    2025年06期 v.15;No.172 6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1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科氏质量流量计计量结果误差分析和研究

    李金睿;

    目前,科氏质量流量计在油田地面矿场集输中被广泛应用,但现场使用的过程中,其计量结果容易受到自身性能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计量结果的误差过大。为提高现场质量流量计的计量准确性和可靠性,在分析质量流量计工作原理的基础上,以大庆油田某采油厂的流量计送检情况为依据,分析了工况介质、安装应力、运行温度和流量管振幅等因素对计量结果误差的影响,确定了不同因素对应的解决方案和措施。结果显示,流量计的检定周期应严格按照准确度等级进行划分;当测量介质为原油时,建议在流量计前设置聚结器、过滤器等前置设备,避免杂质对计量结果的影响;可通过消除不规范安装时产生的应力,降低计量误差;当工况温度发生变化时,应根据工况温度与弹性模量的关系进行温度补偿;原油、水和空气的最佳流量管振幅分别为450 mV、420 mV、350 mV,最佳振幅作用下,平均误差和重复性误差均满足自身应具备的精度要求。研究结果可为油田站场贸易交接的公平性提供理论依据。

    2025年06期 v.15;No.172 7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3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绿色低碳

  • 大庆油田低碳生产的路径与实践

    白宇;

    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油气行业面临着既要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又要稳妥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双重”挑战。大庆油田既是能源生产大户,也是能源消耗大户,实现“双碳”目标责任重大。大庆油田拥有丰富的资源条件、消纳能力和基础设施,具备大力发展新能源的有利条件。通过近四年的探索实践,大庆油田已形成较为完善的技术路线,通过大力开展风光发电建设、探索U型井取热不取水开发模式、打造低碳示范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等举措,油田绿色低碳发展已初见成效。下步将重点推动“油气热电氢”一体化发展,加快构建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体系。全力打造“化石能源低碳化、清洁能源规模化、多能互补一体化、终端用能电气化、能源管控智能化”的新格局,为老油田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形成新的规范和模式。

    2025年06期 v.15;No.172 78-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5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寒冷地区油田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分析

    李洁馨;

    寒冷地区油田建筑由于高采暖需求和老旧结构导致的能源浪费,碳排放问题尤为突出。为科学评估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特征并提出有效减排措施,以全生命周期分析法,建立涵盖建材生产、运输、施工、运行及拆除阶段的碳排放计算模型,对大庆油田某典型办公建筑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该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总量为3 316.54 tCO2e,其中运行阶段占比82.7%,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通过优化围护结构、升级设备系统和引入可再生能源,运行阶段碳排放量降低30%,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减少27.8%,并实现显著的经济效益。研究表明,提高建筑运行能效和推广低碳技术是寒冷地区油田建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2025年06期 v.15;No.172 8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7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投稿须知

    <正>[投稿网站] http://gwyt.cbpt.cnki.net谢绝其他途径投稿。[投稿咨询] 0459-5392435/5392834[投稿细则]1.内容。稿件字数应不少于5000字,文章要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选题新颖,主题明确,论证充分合理,数据齐全可靠,结论正确,思维和行文符合逻辑,层次清楚,表达准确,文字简炼,符合国家有关部门和本行业的保密规定。2.题名(中英文对照)。文章标题要简明,应表达出文章的核心内容,一般不超过20字。作者单位、姓名、摘要、关键词、文中的图表名称、参考文献需要中英文对照。3.摘要(中英文对照)。摘要内容最少在200字以上,摘要中应具备4个要素:目的、方法、结果与结论。摘要中不要使用“本文探讨了……”“本文研究的是……”之类词语,即摘要中不要以作者或者文章为主语。4.引言。字数为200字以上,包含三层:第一层由研究背景、意义、发展状况等内容组成,其中还包括某一研究领域的文献综述;第二层提出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引出研究的动机与意义;第三层说明研究的具体目的与内容。

    2025年06期 v.15;No.172 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3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下载本期数据